
特58 《民间玩具》
志 编 号 特58
版 别 胶版(无背胶)
名 称 民间玩具
全套枚数 9
发行日期 1963-12-10
全套面值 0.66元
发行机构 邮电部
印制机构 北京邮票厂
收 藏 者 李寸松、张仃
设 计 者 卢天骄
整版枚数 50(5×10)
图序 票图名称 面值(元) 票规格(mm) 齿孔度数 发行量(万)
9-1 鸡(泥·无锡)/羊(泥·北京) 0.04 33×27.5 P11.5 250
9-2 春牛(泥·上海) 0.08 33×27.5 P11.5 350
9-3 布驴(蚌埠)/泥鸟(青岛) 0.10 33×27.5 P11.5 150
9-4 骆驼(泥·北京) 0.04 33×27.5 P11.5 250
9-5 白兔(布·北京)/棒棒人(木·邯郸)/公鸡(泥·北京) 0.08 33×27.5 P11.5 350
9-6 狮子(泥·天津) 0.10 33×27.5 P11.5 150
9-7 小布虎(青岛)/大布虎(北京) 0.04 33×27.5 P11.5 250
9-8 花公鸡(麦秸·上海) 0.08 33×27.5 P11.5 350
9-9 不倒娃(泥、纸·石家庄)/布虎(北京) 0.10 33×27.5 P11.5 150
邮票介绍:
民间玩具作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,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吉祥文化的影响,从而以其鲜明的娱乐性、趣味性和祈求性充实着百姓的生活。在民间,玩具俗称“耍杂”,专做玩耍娱乐之用,是以娱乐的方式向社会渗透和传播民俗文化意识的精神活动。
根据考古发掘材料来看,中国民间玩具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,1958年,考古发现的陕西省西安市郊半坡村墓葬文化遗址,墓葬区内有许多儿童的遗骨,这是死去的原始先民的子女。在这些小尸骨的周围有许多陶球和石球,被认为是当时的儿童玩具,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。
中国民间玩具艺术在清代发展到高峰阶段,其生产格局,风格样式和技术品类已基本完备。其材质之丰富、行工之熟巧、形制之精美、题材之广泛,均超出了以往的水平。
这套邮票所选取的民间玩具,其实物和资料均由李寸松和张仃两人提供,它们多以泥土、布头为材料,以动物和人物为对象,运用丰富的想象,适当的夸张变形,细腻的手法和创造力,从儿童那纯洁无邪的心理特征出发,精心制作而成。这些形象既朴实,又活泼,憨态可掬,充满了天真和稚气的民间玩具,不仅成为少年儿童的亲密伙伴,也为广大群众所喜爱。
1963年12月10日,为了反映中国悠久的民间艺术风貌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《民间玩具》特种邮票,全套9枚。采用了李寸松、张仃收藏的民间玩具和资料。卢天骄设计。胶版。齿孔11.5度。背面刷胶。邮局全张枚数50(5×10)。北京邮票厂印制。
这套邮票的9枚图案,每3枚采用一种颜色,其中间一枚的主图不设底色而上下边框设色,或主图设底色而上下边框不设色;这样,9枚图案按照顺序排列起来,恰好呈现出一明一暗、一虚一实的变化;各种生动活泼的玩具动物巧妙地安置在画面中,既产生了一种整体的节奏美,也颇具自然的生活情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