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中国邮票 > 编年小版 > 2003年小版 > 2003-3中国古代书法--篆书(小版票)

2003-3中国古代书法--篆书(小版票)
邮票资料:
第1图【西周•毛公鼎】系西周晚期宣王时(公元前828年——公元前782年)的一件重器,于清道光末年(1850年)于陕西宝鸡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出土。因制器者为毛国的毛公,因而得名。该鼎系青铜铸造,通高53.8厘米,腹深27.8厘米,口径47.9厘米,腹围145厘米,重达34.7公斤。器形作大口,半球状深腹,獸蹄形足。口沿上树立形制高大的双耳,浑厚而凝重。此鼎与大盂鼎、虢季子白盘、散氏盘并称为晚清出土的四大国家级文物。在此鼎腹部的内壁上,铸有32行497字铭文,是周初太史所作的诰命,为传世青铜器铭文中字数最多的作品。铭文记录了宣王的叔父毛公襄佐周天子,受天子之命全权治理国家,后经天子赏赐而制此器的史实。全文分为三段,第一段,论述毛公为卿士的情况,第二段述及毛公为诸侯时的情况,第三段叙述毛公为司马时的史实。最后记述周天子赏赐的财物。全篇文字再现了宣王中兴,选贤任能,而能者忠诚于王的情景。毛公鼎的铭文字体属于大篆,其书法风格浑厚,瘦劲流畅,气度轩昂井然,笔力沉雄,凝重而不失典雅,为全文精品。该鼎出土后,于咸丰二年(1852年)被陕西古董商苏亿年运到北京,在民间流传多年,曾数易其手。1946年时藏者陈咏仁将宝鼎捐献给当时的南京政府,归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收藏。解放前又被运往台湾,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第2图【秦•泰山刻石】系泰山现存最早的石刻,为国家一级文物。秦始皇二十八年(公元前219年)东巡泰山,行封禅之礼,后立此碑以记之。碑石四面刻字,其余三面为始皇功德铭,一面为秦二世于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东巡时加刻的诏书和从臣姓名,全文222字,由丞相李斯用小篆书写。原石立于泰岳之顶玉女池,后历经变迁,现移至山东泰安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。该刻石名闻遐迩。历代前来棰拓者太多,所以早在宋代,原石就被棰拓致残。后又复遭大劫,残石散落,现仅存10字,其中“臣去疾臣请矣臣”7字完整,“斯昧死”3字残缺。泰山刻石的书法,历代被奉为小篆圭臬。它是在大篆(金文)和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,其结构特点是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,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,字呈长方形,线条圆润流畅,疏密匀称,用笔沉着凝重,笔画有劲厚实,给人以端庄肃穆的感觉。
【邮票名称】 2003-3 中国古代书法----篆书
【发行日期】 2003年2月22日
【商品图序】 (2-1)T 西周•毛公鼎 80分 950万枚
(2-2)T 秦•泰山刻石 80分 880万枚
【邮票规格】 30×40毫米
【齿孔度数】 12度
【整张枚数】 版式一 20枚;
版式二 8枚(一、二图连印,发行量46万版)
【版 别】 胶印
【设 计 者】 王虎鸣
【责任编辑】 刘继鸿
【印 制 厂】 北京邮票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