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中国邮票 > 小型张 > 编年型张 > 2005-4M 杨家埠木版年画(小全张)

2005-4M 杨家埠木版年画(小全张)(T)
志 编 号 2005-4M
版 别 胶印版
名 称 杨家埠木版年画(小全张)(T)
全套枚数 4
发行日期 2005-2-1
全套面值 3.20元
发行机构 国家邮政局
印制机构 北京邮票厂
原 作 者
设 计 者 王虎鸣
责任编辑 史渊
整张规格 150mm×90mm
整版枚数 4(4×1)
发行总量 950.0(万枚)
防伪方式 防伪纸张、微缩文字、荧光喷码
图序 票图名称 面值(元) 票规格(mm) 齿孔度数 发行量(万)
4-1 门神 0.80 30×40 P13.5×13 950×1
4-2 连年有余 0.80 30×40 P13.5×13 950×1
4-3 喜报三元 0.80 30×40 P13.5×13 950×1
4-4 天女散花 0.80 30×40 P13.5×13 950×1
邮票介绍:
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,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,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。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于明代,至清朝乾隆年间,杨家埠村已呈现出“画店百家,画种上千”、“家家会点染,户户善丹青”的鼎盛局面,并风行于黄河下游一带。历经此后一个半世纪的发展,杨家埠已成为全国三大画市之一。
杨家埠木版年画重用原色,线条粗犷,风格纯朴,制作工艺别具特色。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、香灰作画,名为“朽稿”,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,描出线稿,反贴在梨木板上供雕刻,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,再经过调色、夹纸、兑版、处理跑色等,最后进行手工印刷。年画印出来后,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,进行简单描绘,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。可见杨家埠木版年画生产所经过的绘画、雕刻、印刷、装裱等工序,每一道都极为精细准确。而且其题材也十分广泛,表现内容丰富多彩,有神像类、门神类、金童子、山水花鸟、戏剧人物、神话传说等,同时也反映了民间生活及针砭时弊之作,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。
至今数百年来,杨家埠木版年画按照农民的思想要求、风俗习惯、审美观点、生活需要而逐步完善,早已形成了自己古朴稚拙、简明鲜艳的风格。它植根于民间,装饰于节日,长期以来起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、反映人民美好愿望、美化人民节日环境的作用,因而,备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。
这套邮票的4幅年画,是经过咨询杨家埠木板年画社、杨家埠木板年画研究所及几位研究民间美术的专家后确定的。设计者采用了电脑处理原画稿的制作方法,保持和突出了年画的原有风貌。
门神 此画源于明代,规格69×46cm。据《山海经》载:唐太宗李世民身体不适,夜梦中常见门外鬼哭狼嚎,于是将此事告知群臣。大将秦琼和尉迟恭自告奋勇,全身披掛,立于门前,宫中果然平安无事。太宗深为嘉奖,令画师绘成二人形象,高悬宫门两侧,成为“门神”。邮票图案即为身披甲胄,手执金锏的秦琼形象。
连年有余 此画源于清代,规格40×22cm。它又称“美人条”,左右两幅,基本对称。画面上的美人为渔家姑娘打扮,身披蓑衣,头戴草帽,肩挑花篮,手执牡丹、莲花,身前娃娃抱着大鱼。将这些东西组成一个富贵吉祥的画图,借其谐音构成“连年有余”之意,以示年年丰收,岁岁有余的愿望。
喜报三元 此画源于清代乾隆时期,规格46×46cm。它又称“金童子画”,多贴于婆婆房门。画面上的荔枝、桂圆、核桃均为圆形,取“圆”与“元”谐音之意。这里专指科举考试中乡试、会试和殿试的第一名,即解元、会元和状元。此画反映了旧时农民希望子女有出息,能读书做官,光宗耀祖的愿望。
天女散花 此画源于清代,规格45×30cm。它属于“美人条”类,多贴于闺秀房门。故事源于佛教,每当有佛祖讲经说法时,天女便飞临空际,将百花撒向听众和讲堂,以示祝福。邮票图案上的天女散花,表达了老百姓对风调雨顺,政通人和,春满人间的企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