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中国邮票 > 小型张 > 编年型张 > 1994-19M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(小型张)(四邮)

1994-19M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(小型张)(J)
志 编 号 1994-19M
版 别 胶版
名 称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(小型张)(J)
全套枚数 1
发行日期 1994-11-17
全套面值 3.00元
发行机构 邮电部
印制机构 北京邮票厂
设 计 者 王振华
整版枚数 1(1×1)
整张规格 120mm×85mm
备 注
图序 票图名称 面值(元) 票规格(mm) 齿孔度数 发行量(万)
1-1 汉•克孜尔烽燧 3.00 60×40 P11.5 2767.7
邮票介绍:
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1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。大会通过了朱高峰会长所作的《团结奋斗,开拓进取,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集邮文化事业》的工作报告,选举产生了新一任领导机构。大会在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,在集邮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胜利召开,成为我国集邮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
这枚小型张邮票主图为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的汉代烽火台遗址,边纸上的文字为甘肃居延地区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《塞上烽火品约》木简上的部分内容,再现了距今2 000多年前我国西北边陲“谨候望,通烽火”的历史遗迹。
我国的烽火制度始于商周,延至明清,相习几于年之久。烽火台,又称烽燧、烽台、狼烟台、烽堠、墩堠、烟墩等,即是用泥、石、砖、木等材料修造的一种台型建筑,一般设在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或山顶。台上有驻军守候,台下有官兵住房、仓库及马厩,遇有敌方进犯,即燃起烟火,逐台传递,以达到报告敌情、调兵遣将、求得援兵、克敌致胜之目的。据记载,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最大,在漫长的边防地区,五里一燧,十里一墩,三十里一堡,百里一城寨。并按照行政区域,分派各级官吏,层层管辖。现在甘肃、新疆、内蒙古、宁夏等地仍遗存着汉代的许多烽火台旧址,其中,仅甘肃敦煌境内自东向西约150公里的汉代长城线上,就分布着70余座烽火台。小型张上选用的烽火台,是遗存的汉代烽火台中较高的一座。汉代的敌情分为五品,烽火信号也分为五级,所使用的报警器材大约有五种,即:“烽”,燃柴草生烟;“表”,用红白相间的布做成,7尺长、5尺宽,报警时升上高杆,类似现代的信号旗;“苣”,多以芦苇、芨芨草做成的草把,大苣长233厘米,直径5厘米;小苣8.7厘米,直径3厘米,苣中间横插二、三根短木棍,平时将苣置于高杆一头的笼内,发现敌情,举起苣头报警;“鼓”,即擂鼓;“积薪”,为柴草堆,既可燔烟,又可燃火。白天使用烟、表;夜晚使用苣、鼓;积薪可昼夜兼用。信号以三烽、三苣火、三积薪为极限。用这种办法报警速度很快。汉武帝时(公元前140一前88年),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几十万大军分头出击匈奴时,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,仅一天时间,信号就从河西(今甘肃)传到数千里外的辽东(今辽宁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