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中国邮票 > 系列邮票 > 小本票系列 > 24.民间传说--梁山伯与祝英台(小本票)

SB(24)2003 民间传说--梁山伯与祝英台
志 编 号 SB(24)2003
版 别 影写版
名 称 民间传说--梁山伯与祝英台
全套枚数 5
发行日期 2003-10-18
全套面值 5.20元
发行机构 国家邮政局
印制机构 北京邮票厂
小本设计 王虎鸣、刘金贵(插图)
邮票设计 高云
责任编辑 史渊
发行总量 500.0万
外型规格 105mm×100mm
整本枚数 1套5枚
备 注
图序 票图名称 面值(元) 票规格(mm) 齿孔度数 发行量(万)
5-1 草桥结拜 0.80 30×40 P12 500.0×1
5-2 三载同窗 0.80 30×40 P12 500.0×1
5-3 十八相送 0.80 30×40 P12 500.0×1
5-4 楼台伤别 0.80 30×40 P12 500.0×1
5-5 化蝶双飞 2.00 30×40 P12 500.0×1
邮票介绍:
“梁祝”故事,凄婉动人。它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,未能如愿结合,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。传说取材于现实生活,又有传奇色彩,悲剧的结局与理想化的结合达到了和谐的统一。它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,歌颂了纯真自由的爱情,传说中的反封建思想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。
这个传说自唐代初年起,便开始流传,不仅家喻户晓,且版本较多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有根有据的梁祝传说古迹就有十多处,其中,尤以江苏宜兴市和浙江宁波鄞州区的故事形态最完备,流传最广泛,有关史料、遗迹也最丰富。
这套邮票是继“许仙与白娘子”,“董永与七仙女”之后的“民间传说”系列邮票的第三组。5幅图案均是以中国第一部色彩影片(越剧)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的剧情为蓝本进行设计的,向世人展示了这一被称为东方的“罗密欧与朱丽叶”的动人爱情故事。
第1图【草桥结拜】会稽府祝家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,天资聪慧,矢志上进。一日,她凭窗眺望,见路上有书生来往,于是萌生去钱塘求学之念。祝员外见女儿求学心切,只得勉强应允。春暖花开之日,祝英台女扮男装,在侍女银心陪同下,踏上行程。途迂会稽府上梁村赴钱塘求学的书生梁山伯,二人一见如故,相见恨晚,遂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,结为兄弟。
第2图【三载同窗】两人在钱塘万松书院同窗三年,互帮互助,同食同寝,如影随形,情深似海。梁山伯虽资质聪颖,但脱不了书呆子气,且祝英台又巧语遮掩,防范严密,故相伴三载却不知英台为女儿身,倒是同班的马文才常常起疑心。
第3图【十八相送】三年学成,弹指一挥间,祝员外催女速归。临行前,祝英台向师母倾诉衷肠,请师母玉成此事。梁祝分手,两人依依不舍。在十八里相送途中,祝英台不断用“青青荷叶清水塘,鸳鸯成对又成双”,“你我好比牛郎织女渡鹊桥”,“你看井底两个影,一男一女笑吟吟”,“观音大士媒来做,我与你双双来拜堂”等借物寓意,暗示爱情,但梁山伯忠厚淳朴,始终不解其意。祝英台无奈,便谎称家中九妹的品貌与己酷似,愿替梁山伯作媒,梁山伯便应允下来。
第4图【楼台伤别】梁山伯从师母处得知祝英台是女子的真情,喜出望外,立即起程去祝家求婚。岂知祝员外已将英台许给太守之子马文才。梁祝楼台相会,互诉衷肠,回忆草桥结拜,同窗共读,十八相送的美好时光。但到如今有情人却要劳燕分飞,不能成双,真是柔肠寸断恨无限。临别时,两人相约:“生前不能同衾,死后也要同穴”。
第5图【化蝶双飞】梁山伯回家后忧郁成疾,不久便不治身亡。祝英台闻讯,悲痛不已,决心以身殉情。在与马文才成亲之日,花轿路过梁山伯墓前时,祝英台身着素服,扶碑痛哭。突然狂风大作,一声炸雷,坟墓裂开,祝英台翩然跃入坟中,墓复合拢,顿时风停雨住,云开日朗,彩虹高悬,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为一对蝴蝶,飞舞在百合花中。